欢迎来到九游在线网站
咨询热线

400 882 0077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应用讲解|食品车间温湿度管理

应用讲解|食品车间温湿度管理

更新时间:2025-08-08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35

食品车间温湿度管理全指南:从规范要求到工具实操,筑牢食品安全防线。

在食品生产领域,温湿度管理如同看不见的 “安全卫士”,默默守护着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。想象一下:一袋面粉因湿度过大而发霉结块,一批坚果在高温下吸湿软化,或是烘烤后的披萨饼底因湿度失衡出现干裂 —— 这些看似细微的温湿度波动,背后可能隐藏着微生物滋生、产品品质劣变的巨大风险。数据显示,当环境相对湿度超过 60% 时,霉菌即可开始生长,而在 20-35℃、湿度 75%-95% 的条件下,微生物更会呈爆发式繁殖。这不仅会导致食品变质、企业经济损失,更可能触及食品安全的红线。

那么,如何在食品车间构建科学的温湿度管理体系?从基础的参数理解到精准的工具选择,从操作规范到风险防控,本文将为你展开一场全面的技术解析,助你掌握食品生产环境控制的核心要义。


温湿度管理的底层逻辑

参数、影响与控制标准

一、湿度测量的核心参数: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的辩证关系

湿度并非单一概念,它包含 “绝对湿度” 与 “相对湿度” 两大关键参数。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(单位:g/m³),而相对湿度则是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的百分比(% RH)。两者的关系如同 “水量” 与 “饱和度” 的组合:当温度一定时,绝对湿度越大,相对湿度越高;而当绝对湿度不变时,温度上升会导致相对湿度下降。例如,在 25℃时,空气饱和水汽含量约为 23g/m³,若实际水汽含量为 11.5g/m³,则相对湿度为 50%。

这种动态关系对食品生产意义重大。以面包发酵为例,当车间温度从 20℃升至 30℃,若绝对湿度不变,相对湿度可能从 70% 降至 50%,导致面团表面干裂。而相对湿度 100% 时,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,极易在食品表面形成冷凝水,为微生物滋生创造温床。

图片


二、湿度对食品全链路的影响:从原料到包装的隐形杀手

1. 原料储存:湿度失衡引发的品质危机

▪ 面粉类:湿度过大时,面粉中的淀粉和蛋白质会吸附水分,导致结块、霉变。实验显示,当环境湿度超过 70%,面粉霉菌污染率显著上升,甚至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。

▪ 坚果与干货:花生、杏仁等坚果在湿度 65% 以上环境中易吸湿软化,不仅口感劣变,还会因水分活度(Aw)升高引发脂肪氧化,产生哈喇味。

2. 加工过程:湿度精准控制决定产品形态

以披萨生产为例:

▪ 湿度太低:面团表皮易干裂,酵母活性受抑制,发酵不完全导致饼底体积膨胀不足,烘烤后质地干硬。

▪ 湿度太高:面团过度吸水变得黏腻,表面凝结水分,烘烤后饼边出现白点或气泡,色泽不均。某连锁披萨品牌曾因车间湿度控制不当,导致 10% 的产品因外观问题报废,单日损失超万元。

3. 包装环节:温度与湿度的双重博弈

湿热食品包装前若温度过高(如刚出炉的面包),当环境湿度较大时,包装内极易形成结露。这不仅会使包装膜模糊,更会导致食品表面受潮,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。某烘焙企业曾因未控制好蛋糕包装前的温度(中心温度达 40℃),在湿度 75% 的环境下包装,导致产品在货架期内出现霉变,被迫召回上万份产品。

4. 食品安全红线:湿度与微生物的 “共生密码”

▪ 相对湿度 > 60%:霉菌开始生长;

▪ 相对湿度 > 65%:生长加速;

▪ 相对湿度 80%-95%:霉菌进入高发环境。

配合温度条件,当环境温度在 20-35℃、湿度 75%-95% 时,霉菌呈爆发增长。例如,黄曲霉在湿度 80%、温度 25℃时,24 小时内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。

图片
图片


三、温度控制:微生物繁殖的 “生死线” 与行业标准

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呈 “钟形曲线”:0℃以下多数细菌生长受抑,5-60℃为危险温度区,其中 37℃左右为多数致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,75℃以上细菌大量死亡。

不同食品行业的温度控制标准差异显著:

▪ 畜禽屠宰:预冷间需控制在 0-4℃,分割间≤12℃,冻结间≤-28℃(GB 12694)。

▪ 熟肉制品:冷藏食品中心温度 0-7℃,冷冻食品 - 18℃,杀菌温度需达中心温度 70℃(GB 19303)。

▪ 速冻米面制品:贮存温度≤-18℃,运输过程最高温度≤-12℃,温度波动控制在 2℃以内(GB 19295)。

▪ 茶叶贮存:绿茶要求温度≤10℃,红茶、乌龙茶等≤25℃(GB/T 30375)。


四、温湿度控制的实用方案:从设备到策略

1. 湿度控制 “组合拳”

▪ 工业除湿机:适用于高湿环境(如南方梅雨季节的车间),可将湿度控制在 40%-60% 范围内。

▪ 干雾加湿系统:通过超声波将水雾化,精确控制湿度,避免水滴凝结,常用于烘焙车间。

▪ 包装前温度管理:对热食品进行预冷处理,使中心温度降至接近环境温度,减少包装内结露。

2. 温度控制 “全链条”

▪ 加工环节:烹饪后食品再加热需使中心温度迅速升至 70℃以上(GB 31654)。

▪ 储运环节:液态蛋制品需在 0-4℃冷藏运输,冰蛋制品则需≤-18℃(GB/T 25009)。

▪ 环境监控:清洁作业区若无特殊要求,温度应不高于 25℃,相对湿度在 65% 以下(GB 29923)。

图片

温度计使用的 “魔鬼细节”

从存放到校准的操作指南

一、湿度测量的核心参数: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的辩证关系

温度计的存放看似简单,却直接影响测量精度。以 testo 系列温度计为例:

▪ 环境温度:应存放在 + 4℃到 + 30℃的环境中,建议放置在办公室或车间常温区。若仅用于进货测量,可存放在进货点,确保仪器始终处于环境温度,避免使用时的 “适应时间”。

▪ 禁忌场景:严禁将温度计存放在深冻区域!红外温度仪及热电偶传感器对环境温度敏感,若长时间暴露在寒冷中,使用前需 15-20 分钟的适应时间,否则测量误差可达 ±2℃以上。


二、探头插入深度: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

1. 非冷冻食品:直径 5-10 倍的深度法则

使用刺入式探头时,插入深度至少为探头直径的 5 倍(理想为 10 倍)。例如,直径 4mm 的探头,插入深度应≥20mm。这是因为食品内部的热量传递需要足够的接触面积,过浅会导致测量值偏向表面温度,无法反映真实中心温度。某肉类加工厂曾因探头插入过浅(仅 10mm),误判牛排中心温度达标,实际内部未达到杀菌温度,导致批次产品微生物超标。


2. 硬质冷冻食品:旋转探头的特殊法则

测量 2kg 以上的大块冷冻肉,需使用带自旋式测量头的专用探头。操作时将探头旋入食品直至螺纹完全消失,这种设计结合了 “预钻器” 与穿透功能。但需注意:该探头不适合披萨、牛排等小块食品,因其反应时间较慢,且可能破坏食品结构。


三、表面温度测量:专用探头的 “适配哲学”

测量食品表面温度(如烘烤后的面包表皮),需使用宽面表面探头。这类探头与被测物体的接触面积更大,能减少环境辐射的影响。操作时需确保探头与表面完全贴合,避免倾斜或悬空,否则可能导致测量值偏低。例如,检测油炸食品表面油温时,若探头接触不充分,可能误判油温不足,导致油脂酸败风险。


四、红外测温:距离与光斑的 “黄金比例”

红外测温仪通过光学规格(如 30:1)确定测量距离与光斑直径的关系。以 testo 831 为例:

▪ 测量直径 1.8cm 的小对象,理想距离为 50cm;

▪ 测量直径 10cm 的大对象,理想距离为 2m。

关键原则:测量光斑不应大于被测物体表面,否则会混入背景辐射,导致测量值失真。某超市曾用红外仪检测冷柜温度,因距离过远(3m),光斑覆盖了冷柜玻璃与内部食品,导致显示温度比实际高 5℃,险些造成乳制品变质。

图片

Testo 831 红外测量仪的 30:1 光学规格示例


五、防水防尘等级:IP 代码的 “安全密码”

IP(Ingress Protection)等级由两个数字组成:

▪第一个数字(0-6)表示防尘等级,6 为完全防尘;

▪第二个数字(0-9K)表示防水等级,7 为短时间浸水(1m 深,30 分钟),8 为长期浸水。


例如,testo 106 温度计带保护套时防护等级为 IP67,适合在潮湿的车间环境中使用,而 testo 105 为 IP65,仅能防低压喷射水。选择时需根据使用场景,如清洗区必须使用 IP67 以上的设备,避免水渗入损坏传感器。


六、校准与检定:测量精度的 “终身维护”

1. 比对:同精度仪器间的量值比较,常用于日常巡检。

2. 校准:确定仪器示值与标准值的关系,出具校准证书,不判定合格与否。

3. 检定:全面检查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,出具检定证书(合格)或不合格通知书。

建议校准周期:

▪ 常规温度计:每 12 个月一次;

▪ 关键工序用温度计:每 6 个月一次;

▪ 新购或维修后的仪器:使用前必须校准。

图片

温度计的 “精准选型”

从场景到功能的匹配法则

一、接触式 vs 非接触式:两大阵营的适用场景

1. 接触式温度计:深入内部的 “精准猎手”

▪ 一体探针式:如 testo 105,适合测量肉类、烘焙食品的中心温度,传感器位于棒尖,插入深度可控。

▪分体探头式:如 testo 108 搭配 50cm K 型热电偶探针,适用于大型冷库、隧道式烘烤设备的多点温度监测。

2. 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:表面测量的 “快速哨兵”

▪如 testo 104-IR,兼具红外与接触式二合一功能,可快速检测冷藏柜表面温度、热食装盘温度,无需接触避免交叉污染。适用于连锁餐厅、中央厨房的快速巡检。


二、数据记录仪:24 小时在线的 “温度史官”

在车间、仓库、冷柜等场景,推荐使用温湿度数据记录仪(如 testo Saveris 2):

▪连续监测:以分钟为单位记录数据,避免人工巡检的疏漏;

▪智能报警:超过预设阈值时通过 WiFi 发送警报,及时发现异常;

▪数据分析:导出温度曲线报告,用于 HACCP 体系验证和趋势分析。某乳业企业引入数据记录仪后,将冷链断点的发现时间从平均 4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,产品损耗率下降 30%。


三、典型产品选型案例

1.中小型烘焙车间

▪环境监控:testo 175-H2 温湿度记录仪,放置在发酵区、烘烤区,实时记录数据;

▪面团温度:testo 106 食品温度计,IP67 防水,可直接插入面团测量中心温度;

▪烘烤设备:testo 925 表面温度计,检测烤箱内壁温度分布。

2.大型冷链仓储

▪库区监控:testo Saveris 2 无线温湿度系统,多点布控,通过 WiFi 上传数据至管理平台;

进货检测:testo 104-IR 双效测温仪,快速检测到货食品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(接触式探头);

▪冷冻货架:testo 107T 防水温度计,固定在货架上监测陈列温度。


四、从 “知道” 到 “做到”:温湿度管理的落地建议

1.建立监控图谱:

绘制车间温湿度监测点分布图,明确每个点位的监控频率(如生产中每小时一次,非生产日每日两次)。

2.制定预警机制:

设定温湿度上下限预警值(如湿度预警线 65%,温度预警线 8℃),超限时立即启动应急措施(如开启除湿机、调整空调功率)。

3.人员培训考核:

温度计的正确使用、校准流程、数据记录等需纳入员工岗前培训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。

4.记录与追溯:

温湿度数据、校准记录、设备维护记录需保存至少 2 年,便于食品安全追溯。


温湿度管理并非高深的技术难题,而是贯穿食品生产全流程的 “细节工程”。从原料入库时的湿度检测,到加工环节的温度控制,再到成品储存的环境监测,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对食品安全的承诺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(如 testo 系列温湿度产品),执行科学的操作规范,方能筑牢食品安全的 “环境防线”,让消费者吃得放心,让企业赢得安心。

 

九游在线
  • 联系人:销售经理
  • 地址:上海市松江区莘砖公路285号
  • 邮箱:info@testo.com.cn
  • 传真:+86-021-64829968
关注我们

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

扫一扫
关注我们
版权所有©2025九游在线(www.ilovelaspadas.com)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备案号:    sitemap.xml    总访问量:265693
管理登陆    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